環境部繼執行「第一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後,2024.01.24再度公布第二期空污防制方案,將自今年起,整合9大部會量能,推動8大面向共37項精準減量措施,目標在2027年達成全台細懸浮微粒PM2.5平均濃度降到每立方公尺13微克以下的目標,並增訂臭氧O3每8小時紅色警示站日數,較2019年下降8成的目標。
大氣環境司長張順欽說明未來三大努力重點,包括:一、針對臭氧及PM2.5形成的前驅物質,包括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加強管控排放來源;其次是攜手地方政府,針對受到地形及季節條件影響,容易出現空品不良的中南部,推出因地制宜的管制措施;第三則是配合政府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希望在2027年達成PM2.5年平均濃度持續下降,同時臭氧每8小時紅色警示站日數也較2019年的310站下降8成的目標。他說:『(原音)第三個呢,就是結合我們2050淨零排放的政策,達到減污共利的效果,進一步把這個空氣品質達到我們的目標,那我們預計在(民國)116年呢,PM2.5的全國平均濃度可以降到13微克/立方公尺以下,那臭氧8小時的紅害站日數呢,要比108年的站日數改善8成以上,也就是全年62個站日的目標值。』

台灣環境部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政策核定白皮書),針對膠帶製造業、汽車製造表面塗裝業、聚氨基甲酸酯塗佈業、凹版印刷業、機屬表面塗裝業等工廠進行有機揮發物減量規範同時將低排放標準,對工廠企業主來說,是一項重大的挑戰。

成本增加
新的排放標準將使企業主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設備更新與製程改善,才能符合新的排放標準。這對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筆沉重的負擔,甚至可能因此而無法繼續經營。
根據環境部的估計,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的總經費約為新台幣766億元,其中企業主需自籌約新台幣466億元。這筆經費將主要用於設備更新、製程改善、員工教育訓練等方面。
產品價格上漲
新的排放標準將使生產成本增加,企業主勢必將面臨產品價格上漲的壓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這無疑是一大劣勢。
根據環境部的估計,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將使工業產品價格平均上漲約3%。這對消費者來說,意味著各項工業產品成本將有所增加。
市場競爭加劇
新的排放標準將使所有企業面臨相同的成本增加和生產流程複雜的挑戰。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那些能夠率先應對新挑戰的企業,將能夠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因此,企業主應及早因應新的排放標準,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並確保企業的永續發展。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建議:
積極尋求政府補助
政府為了協助企業因應新的排放標準,提供了多項補助措施。企業主可以積極查詢相關資訊,並申請補助。
加強研發創新
企業主可以透過研發創新,開發出更低污染的生產技術和產品,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加強與上下游廠商合作
企業主可以透過與上下游廠商合作,共同因應新的排放標準。例如,企業主可以與原料供應商合作,開發出更低污染的原料;可以與客戶合作,共同分擔成本增加的壓力。
總而言之,台灣環境部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對工廠企業主來說,是一項重大的挑戰。企業主應及早因應,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並確保企業的永續發展。
